伊拉克幾家博物館的數(shù)十萬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得到了新的安全方案的保護,該方案使用獨特的隱形碼對這些文物進行標記,防止它們被盜竊,該安全方案將在全球范圍內(nèi)提供,以保護“處境危險”的博物館以及歷史和考古遺址。
在英國文化協(xié)會的資助下,兩座伊拉克博物館的約27.3萬件文物通過這種新的方法得到了保護。該項目可對價值連城的被盜文物進行追蹤,讓執(zhí)法機構能夠更容易取證,因此對盜竊者和非法買賣者產(chǎn)生了強大的威懾力。
該創(chuàng)新項目由雷丁大學著名考古學家羅杰-馬修斯(Roger Matthews)教授領導,利用特制的SmartWater液體,在博物館文物上添加獨特的化學標記。該解決方案肉眼看不見,只有在紫外線黑光下才能檢測到,科學家只需要找到一點SmartWater液體,即可確定被盜物品來自何處,以及該解決方案的使用日期和使用者。
雷丁大學的科學家們所開展的測試已證實,這種液體不會對石頭、陶器、金屬或玻璃造成損害,可以經(jīng)受住數(shù)十年的高溫、強力溶劑及極端環(huán)境條件。所有研發(fā)成本均由SmartWater Foundation贊助,該基金會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風險管理公司SmartWater Group旗下非營利性部門。
已做標記的文物包括伊拉克所有歷史時期的無機文物;石器時代的斧頭和新石器時代的陶器,這些陶器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,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批農(nóng)業(yè)村莊建立的時期。在2003年及2014年至2017年ISIS組織占領摩蘇爾期間,博物館中類似這樣的文物經(jīng)常被洗劫一空,后來又重新出現(xiàn)在國際古董市場。
博物館、考古遺址和歷史遺址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文物被盜問題,不論是印度的寺廟,還是南美洲的考古遺址,他們都成了不法分子的目標。在美國,美洲印尼安人遺址也處境危險,特別是偏遠的墓地,很容易成為盜竊者的目標。
(美通社,2020年5月12日倫敦)